上海财经大学新时代体育教育行动计划
(2025—2027)
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、体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,依据《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(2024-2035年)》部署,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《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》的要求,充分发挥体育育人功能,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,结合学校实际,制定本行动计划。
一、总体要求
(一) 指导思想
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以立德树人为根本,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,强化体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,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、增强体质、健全人格、锤炼意志,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。
(二)工作原则
第一,坚持党的领导。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全面领导,有效落实学校党委在学校体育工作中把方向、管大局的主体责任,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引领学校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。
第二,坚持协同育人。强化五育并举,将体育工作作为学校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内容,以体炼心,以体启智,以体尚美,以体育人,服务师生全面发展。
第三,坚持特色发展。遵循体育教育教学规律,因材施教,探索分类培养;推进上财特色体育课内外一体化育人,将第一课堂、第二课堂和课外活动密切衔接,强化过程评价,健全综合评价,引导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。
(三)主要目标
到2027年,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,体育+思政育人深度融合,体育教学在全学段实现质与量双提高,每个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掌握1-2项运动技能,体育锻炼习惯基本形成;体育工作保障机制更加有力,体育教育教学条件全面改善,形成机制完善、数智赋能、保障健全的上财体育工作体系;上财特色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浓厚,凝练特色鲜明的上财体育名片,形成人人参与、阳光健康、拼搏向上、安全有序的校园体育文化。
二、教育教学改革举措
1.构筑“体育+思政”,落实“三全育人”。
打造课程思政、赛事思政、“体育+”融合思政三位一体的上财特色体育思政育人新模式。深挖体育课程本身蕴含的丰富思政元素,将“团队意识”“规则意识”“冠军精神”等融入到体育课程教学全过程;开设“中华体育精神”等通识选修课,推进体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,依托校内外赛事平台推出体育思政大课堂,提升学生家国情怀、进取精神、健康风貌、意志品质;加强体育文化思政品牌建设,拓展体育思政育人内容,打造“体育+”融合思政,创立与德育、智育、美育、劳动教育相融合的思政工作品牌。
2.开足上好体育课,深化体育全学段覆盖。
严格落实学校体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,开足上好体育课,将体育工作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,深化体育教学全学段覆盖。加强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,将户外运动等新兴体育项目引入体育课程,到2027年,力争体育课程开设项目达到23项;打造具有上财特色的“课内外一体化”体育成绩综合评价体系和“学练赛一体化”体育课程教学体系;创新分类培养模式,探索建立体质测试优秀学生体育免修机制。
3.完善体育赛事体系,提升校园体育文化能级。
改革校运会办赛模式,赛程提至2天,聚集学生非田径类比赛项目至校运会周,丰富教职工比赛项目;办好体育文化节,鼓励扶持体育类社团自主办赛,推动全员参与;丰富SUFE SPORTS校内赛事类别,提升SUFE OPEN校际赛的影响力和覆盖面,积极引进国内外顶级体育赛事项目,提升办赛质量,打造上财特色校园体育赛事体系。到2027年实现学生体育类社团增至30个、教工体育类社团增至15个。公开征集上财体育口号,发布上财体育标识系统,打造全媒体体育文化宣传体系,助推校园体育繁荣。
4.打造“一校多品 ”,培育特色优势体育项目群。
普及中华传统体育项目,引进新兴时尚体育项目,深耕上财特色体育项目,培育特色优势体育项目群,形成“一校多品”上财体育发展新局面。积极推广武术、棋类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,开展传统体育项目教学、训练、竞赛活动;大力发展新兴体育项目,为校园体育增添活力;申请成立中国学生体育联合会大学跳绳分会。
5. 高质量建设运动队,充分发挥引领作用。
高质量建设高水平运动队、常设运动队和集训队三级运动队管理体系。重点发展群众基础好、影响面广的常设运动队,2027年底数量增至20个以上;制定相关政策,在评优评奖、研究生推免等方面对优秀运动员予以倾斜,完善运动员训练比赛保障体系,激励运动员为校争光;鼓励运动员进课堂、进赛事、进社团,以点带面,充分发挥运动员在校园体育工作中的引领作用,不断扩大体育运动在校园的影响力。
三、加强组织领导和保障
6.加强学校组织领导,健全统筹协调机制。
加强学校对体育工作的组织领导,将体育工作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和每年党政工作要点,每年常委会至少听取一次体育工作专题汇报。强化上海财经大学体育运动委员会的领导职能,由学校党政主要领导担任主任,建立分工合理、协同配合、落实责任的工作机制,每年定期召开体育工作专题会议,统筹协调校内各相关部门,保障体育教育教学和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高质量开展。
7.配齐配强体育教师队伍,完善体育教师管理制度。
配齐配强体育专业教师和管理岗人员,优化师资队伍结构,提升整体质量。为特别优秀的体育人才制定引进绿色通道政策。完善体育教师分类管理制度,修订体育教师职称评定和考核评价制度,将教学、科研、群体、竞赛、社会工作成果纳入体育教师职称评定、合同期和聘期考核,制定符合体育教师工作特点的全口径绩效考核方案。
8.建立多元投入机制,保障体育事业健康发展。
加强经费保障,保证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基本投入、积极支持校内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和学校运动队参与各级赛事,推动学校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;设立上财体育教育专项基金,形成多元投入机制,多措并举,加强社会捐赠和教育发展基金会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支持。
9. 改善体育设施条件,实现体育场馆一体化管理。
科学合理制定校园体育场地设施整体规划,启动体育场地场馆设施整体升级改造计划。体育教学部统筹管理校内所有体育场地设施,优先满足校内师生教学、群体、竞赛等活动的前提下,积极开发场馆资源,适度对社会有条件开放。
10.加强数字赋能,建设智慧体育校园。
构建集体育成绩管理系统、体育竞赛管理系统和体育场地预约管理系统为一体的全方位、智能化的上财智慧体育校园综合管理系统,纳入学校信息系统建设计划。
(转载自上海财经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)